学校首页 院长信箱 加入收藏

科研平台

当前位置: 首页 -> 学科科研 -> 科研平台 -> 正文

互联网+产业融合研究所

信息来源: 发布日期:2023-12-13

1.目标定位

面向“互联网+”产业融合的学术前沿和国家“互联网+”战略的需要,以学校“三步走”战略为指导,以互联网+如何促进区域产业系统融合发展的研究为核心,开展“互联网+”与区域经济转型调整相配合、与国家“互联网+”行动计划相衔接的系列综合研究,运用互联网的方式、方法、视角和工具,探索重塑产业融合与创新体系、激发产业创新活力、培育新兴业态和创新产业发展模式。

针对我国产业门类齐全、区域产业差异性较大、先进与落后产业并存、互联网产业发达等特点,加强运用互联网平台与ICT技术促进产业间融合的机理与路径的多学科交叉集成研究,发展“互联网+”产业融合理论,建立和完善我国“互联网+”产业融合理论体系,为我国产业融合发展、产业间互联、企业“互联网+”战略管理提供理论与方法论支撑。努力引领产业融合领域的研究创新,将研究所建设成为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、政府产业融合发展及企业“互联网+”战略实践的管理决策智库。

2.研究方向

“互联网+”产业融合研究。研究区域产业生态系统中产业间融合的动因、微观机理、过程、影响因素、影响结果、政策及效果评价。

“互联网+”电子商务研究。面向消费领域,研究互联网平台、网络市场、大数据与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ICT技术在电子商务过程中的应用。

产业互联网研究。面向生产领域,研究不同产业间的互联机理、产业互联网络结构与优化、产业效率与服务能力提升路径、产业创新、产业升级。

“互联网+”战略实践。研究“互联网+” 战略的内涵、要素与管理实践体系,研究不同区域与企业 “互联网+” 战略选择、方案制定、实施路径与绩效评价。

数字经济与管理。数字产业化的路径、措施、作用与影响因素,产业数字化的进程、效应、政策与重点领域,数字基础设施再造工程,数字经济跨产业融合机理,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机制与政策分析、数实经济深度融合的测度、效果与政策评价,数字经济的产业结构分析、投入产出分析,数字化转型与政府治理,大数据管理与治理,数字化赋能等等。

3.研究骨干

互联网+产业融合研究所的团队成员都长期从事互联网、电子商务、企业战略管理、产业发展与产业融合、互联网技术应用、数字经济与管理等相关方向的研究工作。本团队成员中包括2位教授、3位副教授、6位讲师,其中含3位博士后人员,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。近年来,研究团队共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,并在科学出版社、清华大学出版社等出版了相关的学术专著5部,教材2部,分别主持参与完成了50余多项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,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,形成了针对研究领域开展所需要的、稳定的研究团队。近四年来,本研究所在全校年度考核中,连续三次蝉联文科类研究所排名第一的荣誉。

互联网+产业融合研究所团队骨干成员简介如下:

黄传峰(1969-),男,教授,博士后,所长,主要从事数字经济与管理、互联网+战略、产业融合、竞合分析等领域的研究。

蒋诚智(1982-),男,副教授,副所长,博士后,主要从事产业互联网开发与管理、信息与网络空间安全、人工智能、数字管理等领域的研究。

 浩(1989-),男,副教授,博士后,主要从事知识抽取与知识图谱、信息挖掘及其可视化、科技创新、互联网战略实践等领域的研究。

金卫健(1977-),男,副教授,主要从事数字经济与管理、最优决策算法等领域的研究。

彭玉芳(1987-),女,讲师,主要从事情报安全与分析、文本挖掘、知识图谱等领域的研究。

 华(1969-),女,教授,主要从事电子商务、互联网市场、农村电商产业发展等领域的研究。

解春艳(1987-),女,讲师,主要从事企业互联网战略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等领域的研究。

黄琦炜(1982-),男,讲师,主要从事社交网络与结构、消费网络与产品扩散等领域的研究。

 慧(1989-),女,讲师,主要从事通讯网络、产业互联网、企业数字化管理等领域的研究。

陶希闻(1995-),男,讲师,主要从事互联网战略、决策理论与方法、决策智能等领域的研究。

吕海华(1993-),女,讲师,主要从事科学大数据、知识扩散、产业技术情报、科技评价等领域的研究。